rss
0

爱游戏体育-雷恩豪胜,实现逆袭击败对手

2025.01.20 | admin | 6次围观

  意大利将军、军事理论家朱里奥·杜黑在《制空权》一书中提到这样雷恩豪胜,实现逆袭击败对手的理论雷恩豪胜,实现逆袭击败对手:支配空中作战的基本观念就是,准备忍受敌人加于雷恩豪胜,实现逆袭击败对手我方的损害,同时利用一切手段对它造成更大的损害。二战的全面爆发为此提供了最好的检验机会。然而战争的进程并不以任何人预想的模式来发展,在最令人瞩目的三次大规模战略轰炸中,失败者固然犯下致命的错误,胜利者也因种种失误屡遭挫折,付出过沉重的代价。

  德国雷恩豪胜,实现逆袭击败对手:强攻英伦 惨淡收场

  在征服波兰和西欧后,希特勒指望用战略轰炸来瓦解英国的抵抗意志,迫使其与德国媾和,至少也要取得制空权以实施渡海登陆作战。在 1940 年不列颠之战的开始阶段,德军以轰炸机全面突袭英国的空军基地,同时以护航战斗机诱歼前来拦截的英国飞机,企图彻底消灭英国空军。尽管占有数量优势,也给对手带来巨大压力,但德国空军的损失更大,却难以实现原定计划。主要原因在于选定的轰炸目标多而分散,未能瘫痪关键的机场。负责护航的 Bf 109 航程有限,无法进行长时间空战,而笨拙的 Bf 110 双座机面对英国战斗机尚且自身难保,德国轰炸机因此往往得不到有效保护。比如 8 月 15 日德国第5航空队出动 134 架各型飞机出战,被击落 26 架,战损率高达 20%,只能退出这次战役。

  

  Bf 110 在不列颠之战中表现不佳,但改装成带雷达的夜间战斗机后颇具威胁性

  反观本土作战的英国空军可以在雷达网的引导下轮番出击,对不同批次的敌机分割拦截,形成局部优势,并且先诱开护航战斗机,再围攻轰炸机。即使德军后来调整战术实施重点打击,还加大了护航力度,但在英军的顽强抗击下,轰炸效果和自身损失仍不成正比。到 9 月初,希特勒决定改变策略集中轰炸伦敦等大城市,希望能摧毁英国的经济和士气。尽管英国城市遭受很大破坏,原已后继乏力的英国战斗机部队却得到宝贵的喘息之机,经休整补充后及时恢复了战斗力,仅 9 月 15 日一天就击落 60 架敌机。再遭重创后德国空军不得不转入夜间空袭,但因无线电导航受到干扰,在英方日益严密的防空体系面前仍是难有胜算,登陆英国的“海狮计划”也一再推迟,最终因为要准备入侵苏联而被迫放弃。

  

  纳粹德国在二战中一直没有成功地发展出战略轰炸机

雷恩豪胜,实现逆袭击败对手

  德国的落败首先是因为指挥策略不当,其次是低估了英国的抵抗能力,而德国空军无论编制还是装备上都没有做好持续实施战略轰炸的准备。由于缺乏真正的战略轰炸机,德军只能使用航程、载弹量和防御力都不足的中型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加上始终未能夺取制空权,结果整个战役期间光轰炸机就损失了上千架,以至于要让部分战斗机装上炸弹参与轰炸。虽然给对手造成不少破坏,但德国更是得不偿失,再也无力继续这样的空中攻势,到后来只能用 V-1 和 V-2 火箭代替轰炸机袭击英国,而那时已是纳粹的强弩之末了。

  英国:暗袭欧陆 血战夜空

  战争爆发前,英国就制定了 16 个针对德国的空中作战计划,核心思想是通过战略阻滞即轰炸对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来迅速取胜。开战初期英国退守本土时,也只有轰炸机力量能反击德国。就在不列颠之战进入白热化时,英国还出动多批轰炸机对柏林等地进行报复性空袭。正是此举刺激到希特勒的神经,命令德国空军改变轰炸重点,却使得胜负的天平倾向对手,可见战略轰炸的心理影响确实不容小视。

  

  英国空军针对柏林的夜间轰炸

  随着德国把进攻矛头转向苏联,英国着手全面展开战略轰炸行动。不过直到 1941 年初,英国空军也只有 400 架轰炸机,多数还是双发动机的型号,同样面临着曾导致德国空军落败的那些问题。早在 1939 年 12 月 18 日,没有护航的 22 架英国“威灵顿”轰炸机在赫尔戈兰湾上空遭遇敌机,其中 15 架被击落或严重损坏。这类惨痛教训给坚信轰炸机仅凭速度和火力就能对抗战斗机的人泼了一头冷水,英国轰炸机的活动因此转入以夜间空袭为主。由于导航和轰炸瞄准技术的缺陷,对德国鲁尔区等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的轰炸效果很差,英国政府在 1940 年底决定对德国城市进行“面积轰炸”,并加快扩充轰炸机部队。四发动机的“斯特林”、“哈利法克斯”和“兰开斯特”重型轰炸机陆续装备英国空军,开始攻击德国纵深地带。然而空袭规模的增大也带来损失的加剧,1941年 11 月的一次夜间空袭中,392 架英国轰炸机在德国高炮和战斗机的反击下有 37 架未能返航,战损率接近 10%。这一年最后 4 个月里英国就损失轰炸机 526 架,皇家空军的士气严重受挫,使得战略轰炸行动一时陷入低潮。

  

  夜袭汉堡时照明弹映照出一架“兰开斯特”轰炸机的身影

  轰炸机强硬派人物阿瑟·哈里斯 1942 年 2 月掌管轰炸机司令部后,大力推动轰炸机部队的建设和“面积轰炸”战术的改进,轰炸机数量迅速增长,并配备了新型导航定位系统,战略轰炸进入转折时刻。从 5 月份开始,哈里斯组织了多次“千机大轰炸”,虽说战果不算显著,但战损率有所下降,也为后续的大规模轰炸积累了经验。不过这一时期德国的防空力量尤其是夜间截击机的作战能力也在稳步提高,不仅飞机上装载了雷达,与地面雷达和探照灯的协同也更为紧密。而英国飞机通常要在晴朗的月夜出动以便确认目标,这就增大了被发现的可能。到下半年英国轰炸机的战损率又上升到 5% 以上,有时甚至超过 10%,这意味着没有哪个机组有希望在获得轮换前完成 30 次作战任务。对此,英国空军一方面分派兵力进行牵制骚扰,一方面加紧完善轰炸引导技术和电子干扰能力,双方的夜间斗法不断升级。

  1943 年初根据卡萨布兰卡训令,英国和美国将对德国展开联合轰炸攻势。英国仍坚持对城市的夜间空袭,以打垮德国民众的士气和抵抗意志,接连发动了对鲁尔区、汉堡和柏林的大规模空中突击,并开始使用锡箔金属条干扰雷达,同时派出性能优异的“蚊”式战机对抗截击。德国的对策是强化防空预警网络,改进雷达探测技术和夜间截击能力,包括采用更灵活的“野猪游猎”战术、在轰炸机群上空投放照明弹以及从轰炸机下方用可斜向上射击的机炮发起偷袭等,这些都对英国飞机构成严重的危险。不过在英美空军持续不断的联手打击下,德国的防空力量江河日下。经过一场场残酷的夜空血战,到 1944 年 6 月诺曼底登陆前后,欧洲上空的战略制空权已落入盟军手中,连英国空军都可以在白天组织“千机大轰炸”了。

  美国:两线作战 昼夜出击

  美国陆军航空队在加入对德轰炸时主张把工业体系列为首要目标,以此摧毁德国的战争潜力。由于装备了先进的“诺顿”轰炸瞄准器,美军认为可以通过精确轰炸达到目的,只是需要在日间晴好天气下进行。尽管英国同行早已用惨痛的经验证明白昼轰炸的危险性,但美军上下对配备有强大火力的轰炸机编队的自卫能力仍抱有充分的信心。

  

雷恩豪胜,实现逆袭击败对手

  在空袭行动中折翼的一架 B-24 轰炸机

  当美国的 B-17“飞行堡垒”和 B-24“解放者”机群刚出现在西欧上空时,每架轰炸机上超过 10 挺重机枪构成的猛烈火网确实给对手出了道难题。然而轰炸机面对拦截时毕竟只是被动的防御者,德国截击机飞行员很快就找到了可乘之机,采取命中率高的迎头攻击战术专打轰炸机防御较弱的正面,或集中攻击编队最外围的轰炸机,并加装大口径机炮和空对空火箭弹提高杀伤效果,冲散轰炸机队形后逐一猎杀。气候条件对深入德国占领区的空袭行动也有不利影响,欧洲晴少阴多的天气限制了可供轰炸的时段和地点,便于德军预测美军机群的出击时间、航线和目标,及时调集兵力实施层层拦截,这使得美军的损失直线上升。如 1943 年 8 月 1 日,177 架 B-24 轰炸普罗耶什蒂油田时被击落 56 架雷恩豪胜,实现逆袭击败对手;17 日,376 架 B-17 分头轰炸施魏因富特和雷根斯堡,共被击落84架,在10月份的第二次攻击中又损失 62 架,占出动飞机的 21%。

  

  被击中后在空中解体的 B-17 凸显空战的残酷性

  无情的事实表明,没有可靠的保护轰炸机部队无法承受如此高的战损率。美军通过加强轰炸机头部的自卫火力、出击时实施佯动、变更航线和施放电子干扰等措施,部分降低了损失。但若要坚持白昼作战,增强护航力量才是最根本的办法。为此,美军曾尝试把部分轰炸机改装成可配备 16 至 30 挺机枪的武装护航机,但机动性变得很差,无法进行全程护航。在盟军现有战斗机中,英国的“喷火”和“飓风”只能在英吉利海峡附近作接应,美国的 P-38“闪电”的空战能力又不尽人意。而性能较好的 P-47“雷电”加挂副油箱后可飞抵德国边境,但德国战斗机会在海岸线一带就升空拦截,迫使 P-47 提前丢弃副油箱迎战,护航距离大为缩短。直到 1944 年初航程和性能俱佳的 P-51“野马”大量部署后,美军轰炸机的安全性才有了明显改观。P-51 编队不仅可提供全程护航,还主动诱出敌机加以歼灭,为轰炸机扫清前进的障碍。

  

  日本战斗机(白圈内)对 B-29 轰炸机进行近距离攻击

  在东方,美国对日本的战略轰炸到 1944 年 6 月才开始。此时,B-29“超级堡垒”轰炸机只能先从印度飞抵中国西南的机场,补充油料弹药后再攻击日本的部分地区。8 月美军攻占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作为基地后,才从更近的距离组织起大编队机群轰炸日本全境。起初,B-29 也是采用白昼高空轰炸方式,但受到强烈气流和云雾的影响,轰炸效果不佳。而日本不仅在本土集中了最好的战斗机和飞行员投入抗击,从硫黄岛起飞的日机还对往返途中的 B-29 进行拦截。由于航程大多在茫茫大海上,飞机迫降或人员跳伞都很难及时获救,几乎每次空袭 B-29 的损失率都超过 5% 的可承受限度,影响了机组人员的士气和效率。到 1945 年 3 月,美军改以夜间低空出击,用燃烧弹火攻日本。当硫黄岛被攻下后,也给轰炸机和护航战斗机提供了中转基地,这些都使得 B-29 的平均战损率降到 2.2%。

  战略轰炸的教训和发展

  二战中的战略轰炸在造成巨大破坏的同时,也让进攻者伤亡惨重。在欧洲战场,英美空军共出动轰炸机 144 万架次,损失两万架,轰炸机的平均寿命只有 160 天。阵亡的空勤人员达 10 万之众,伤亡率在各军兵种中高居前列。除了敌方的高炮和战斗机,造成损失的还有轰炸机自身的事故和误伤。庞大的机群在空中集结时如果能见度不良很容易发生相撞,在激烈的空战中精神紧张的机枪射手不免会击中附近的友机,而一架飞机发生爆炸或失控则有可能殃及编队中的其它成员。

  

  美军的机组完成 25 次任务即可获得轮换,但这并非易事

  战前受杜黑“制空权”理论影响而流传的许多观念被实战证明是片面和错误的,如轰炸机的技术指标和作战性能将优于战斗机、防空是徒劳而无效的、平民无法忍受长期轰炸等。杜黑曾提出轰炸的指导原则是目标必须一次突击即完全摧毁,实际上轰炸机的载弹量、炸弹的威力和投弹精确度都还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必须进行反复轰炸,这又增加了自身损失的概率。旷日持久的轰炸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攻防双方在科研水平、生产效率、组织能力和战术运用等环节展开全面较量,成为一场漫长的消耗战和总体战,直到有一方力竭崩溃。

  

  广岛核爆

  原子弹在日本的引爆似乎预示着战略轰炸将起到速战速决的作用,但在冷战环境下,具有毁灭性的核武器只是引而不发的威慑手段。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美国尽管占有明显的空中优势,也只能进行有限度的轰炸,战略轰炸机多被用于战术行动,损失相对不大却无法赢得战争。直到精确制导武器的出现才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模式,“外科手术”式的精确打击不仅使自身损失降到最低,作战效能也空前提高,直接决定战争的成败,战略轰炸从理论到实践都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目前国内原油,铜,黄金,白银投资市场火热进行中,想了解每日原油投资资讯,技术分析及交易策略,关注分析师微信号:kxlicai(长按可复制)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